<<爭議核心成分:氧苯酮濫用熱議>>
夏日炎炎,防曬霜成了人人必備的日常用品,然而有一款常見化學防曬劑──oxybenzone(氧苯酮)卻在社群上引發熱議。PTT上有網友爆料,自己長期使用含oxybenzone的防曬霜後,臉部出現紅腫過敏;另一份由Greenpeace(2019年)公布的調查報告指出,全球85個受測海域均檢出oxybenzone,濃度最高甚至可達1.4 μg/L,與珊瑚白化現象高度相關(Danovaro et al., 2008)[1]。消費者疑慮:究竟oxybenzone對肌膚與環境帶來多大風險?
<<事件背後的機制:氧苯酮如何作用>>
oxybenzone(化學名稱:benzophenone-3)屬於紫外線A(UVA)與紫外線B(UVB)雙波段吸收劑,能有效阻隔紫外線穿透皮膚,達成SPF與PA值提升的效果[2]。然而動物細胞與體外研究指出,oxybenzone具有類雌激素(endocrine disruptor)之疑慮,可能干擾人體激素平衡,造成甲狀腺功能異常或生殖系統影響(Krause et al., 2012)[3]。環境方面,oxybenzone在海水中累積後,會產生活性氧(ROS),破壞珊瑚體內共生藻類,促使珊瑚主動排斥共生體,進而引發大規模白化(Coral Reef Watch, NOAA, 2017)。在法規層面,歐盟自2020年起將oxybenzone列為高關注化學物質(SVHC);美國夏威夷州也在2018年立法禁售含oxybenzone與octinoxate的防曬品。
<<下一步該怎麼做:安全替代與法規洞察>>
消費者面對爭議不必恐慌,可優先選擇物理性防曬成分,如氧化鋅(zinc oxide)與二氧化鈦(titanium dioxide),這兩者具備Broad-spectrum(廣效)遮蔽性能且經歐盟CosIng、台灣TFDA認證安全無致敏疑慮。若偏好化學系防曬,可留意產品中是否標示無oxybenzone、無octinoxate,也可尋找獲得“Reef Safe”認證標章的品牌。此外,消費者選購時應查看全成分標示(INCI),並留意產品是否通過國際皮膚科權威機構(如Dermatest)敏感肌測試。
法規限制方面,台灣目前仍未對oxybenzone採取全面禁令,但衛福部食藥署(TFDA)已在2023年公告將進一步召開專家會議,討論化學防曬劑與微塑膠成分的安全上限。產業困境則在於,物理性防曬往往易產生“白霧”“厚重感”負評,研發成本也較高,造成部分廠商仍傾心於化學防曬劑。而科研端亦強調,未來需發展新一代納米級物理防曬配方,以兼顧消費者使用感與環境友善。
面對不斷變動的防曬成分安全風險,消費者該如何在多方資訊中找到最適方案?